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

淺談Sprinter&Climber的差異性和原因

相信大家看過破風這部電影,其中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名詞應該就是破風手衝線手
但是真正的公路車比賽中,不只這兩個職位
例如負責遞水壺的水壺工(台灣一哥馮俊凱也擔任過),補給員等等

而在公路賽中,比賽的類型大至可分為三類
分別是山站平路站計時賽
計時賽又可分為個人賽(ITT)和團體賽(TTT)
計時賽的路段通常以平路居多,不過也有很變態的碟輪爬山

以環法賽來說,山站站數>平路站數
只要贏得該站的冠軍,就可獲得積分和減秒
而總成績最佳者會在下一站中穿著黃衫
成績的計算方式和比賽規則在這不多做贅述(本身也不太清楚),也不是本篇的重點

所以各家的GC (General Classification) 都是爬坡選手為主

以2015年環法賽為例,黃衫得主為Team Sky的Chris Froome

-----正文開始-----


Q1:爬坡選手和衝刺選手差在哪裡?

A:最主要的差別就在體型訓練的項目爬坡選手的體型較修長和纖細,以利爬坡;肌肉群並不明顯,且擁有強大的心肺功能,而訓練的主要項目為騎行,典型的爬坡車手為Team Sky的Chris Froome,Trek Segafredo的Alberto Contador,Bahrain-Merida的Vincenzo Nibali等等。

衝刺選手大多是體型寬大,肌肉橫溢,與爬坡車手外觀上有明顯的差異,主要的訓練項目多以重量和阻抗訓練為主,因為在衝線時需要強大的爆發力,是勝利的關鍵,有名的衝刺選手包括Lotto Soudal的Andre Greipel(大猩猩),Bora-Hansgrohe的Peter Sagan(2015環法賽衝刺王),Team dimension Data的Mark Cavendish等等。
上排為爬坡型選手,下排為衝刺型選手


Q2:為什麼衝刺選手肌肉比爬坡選手壯大,山站卻是爬坡選手拿下呢?

A:爬坡並不是想像中,只要靠著一身幹勁衝上去就可以贏的,當你開始衝刺的時後,身體就會進到無氧的階段,無氧會加速體能的消耗,環法每一站動輒100~200km,如果一下子就氣力用盡,漫漫長路是絕對騎不完的。

一般來說,爬坡是靠著節奏的呼息,高頻的踩踏(高迴轉數),和強大的心肺功能來支撐你的爬坡實力,而這也是登山車手最主要的訓練項目。那你說衝刺選手不懂這些嗎?當然懂,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功率體重比最大攝氧量


功率體重比

意思即每一公斤可以輸出的瓦數,一般車友功率大約在130~180之間(有在訓練的可以到200以上),假設體重60kg,那麼他的功率體重比就是2.17~3w/kg,也就是說每一公斤可以產生約2.58瓦的能量。假設今天有個功率與他差不多的人,但是體重70kg,我們來比較一下

功率:200w 體重:60kg 功率體重比:3.33w/kg
功率:200w 體重:70kg 功率體重比:2.86w/kg

代表功率相同的兩個人,體重越輕越快,職業車手的功率不會相差太多,但是因為衝刺選手的肌肉多,相對的體重就比較高(肌肉密度大),而且肌肉在坡度5%以上,就會形成負擔(地心引力),這就是為什麼輕的人爬坡會比較快的原因。


最大攝氧量 VO2max

顧名思義,量越大,代表氧的攝取量就越大,越不會喘,是心肺功能的指標,一般人的最大攝氧量約35~45ml/kg/min,職業車手則是70ml/kg/min以上,以Chris Froome為例,在環法時的最大攝氧量至少有85ml/kg/min以上,這可怕的數字使他能夠拿下環法冠軍。


-後記-

-Chris Froome在環法時的功率體重比接近6w/kg,爬武嶺可能只要2小時就能登頂,一般人大概要花4~5小時才能到達,可見職業選手的可怕..

-想要爬山爬得快,裝備也無法升級的情況下,想想功率體重比,健康且有效降低體重是最快的方式,每降1kg,功率體重比就可以上升不少。


以上就是一些簡單的介紹,如有錯誤或疑問都可留言,請不吝賜教。


圖片來源:google

參考文章:http://mobile.cyclingtime.com/index.php/tw/documents/620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